法律咨询

欢迎拨打法律咨询

027-88736060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 民商事案件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自首后判刑几年?撞人逃逸的构成条件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8日 来源:北京市东卫(武汉)律师事务所

[导读]:  段新安律师,北京市东卫(武汉)律师事务所,现执业于北京市东卫(武汉)律师事务所,法律功底扎实,执业经验丰富,秉承着“专心、专注、专业”的理念,承办每一项法律事务、每一个案件。所办理的案件胜诉高,获得当事人的高度肯定。在工作中一直坚持恪守

 段新安律师,北京市东卫(武汉)律师事务所,现执业于北京市东卫(武汉)律师事务所,法律功底扎实,执业经验丰富,秉承着“专心、专注、专业”的理念,承办每一项法律事务、每一个案件。所办理的案件胜诉高,获得当事人的高度肯定。在工作中一直坚持恪守诚信、维护正义的信念,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自首后判刑几年?

  我们都知道发生交通肇事后,肇事者要应该要积极主动配合处理,根据具体情况去承担相对应的。倘若此时有逃逸的行为,在判刑上法院就会从重处罚。那么,在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后又自首的情形,法院会怎么判刑呢具体会判多少年呢下面就不妨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一、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自首后判刑多少年


  首先主动投案自首行为属于法律上从轻处罚的一个情形,法院在最后的量刑时也会考虑到这一因素。


  其次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逃逸行为与受害者的死亡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刑法上构成了交通肇事罪的从重情节。结合着自首的情节来看,法院的量刑可能会在3年以上,7年以下。


  还有一个就是,如果逃逸没有造成人员的直接死亡,那么,从自首的情节来看,法院的量刑会在3年以内。此外,如果积极赔偿,并能取得受害者及其家属的谅解,量刑会得到进一步减轻。


  二、怎么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构成条件:


  1、行为人原来的肇事行为已经符合基本罪的构成要件;


  2、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与死亡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


  3、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有意的,但对于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结果的主观方面应当是过失。其中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4、行为人在肇事逃逸的过程中,放任自我,进而将他人又撞死撞伤的,还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或者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也就意味着自首在交通肇事逃逸后在量刑上可能会从轻或减轻处罚,不过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形,除了自首之外,还应积极赔偿求得被害家属的谅解,法院在量刑上会进一步减轻。





撞人逃逸的构成条件

  肇事司机撞人逃逸也属于交通肇事逃逸。撞人逃逸的构成条件是什么肇事司机知道自己撞人造成交通事故,然后为了逃避交通事故,开车逃离事故现场。撞人逃逸后,如果能够主动到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并如实交待犯罪事实,且等待接受处理的,根据中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仍然可以认定是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接下来为您一一介绍。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的行为。


  撞人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有:


  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


  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案例1:孙某驾驶两轮摩托车驮载其朋友刘某超速行驶时,因路上颠簸,刘某从摩托车上跌落头部着地,致-脑损伤而当场死亡。而当时孙某对此一无所知,仍然继续驾车狂奔,直至被人发现将其截获。本案中,孙某虽然离开了现场,但因其主观上对刘某坠地身亡这一交通事故并不;明知;,故不宜认定其;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认定其构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如果行为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而装作不知道,逃离事故现场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逃避法律的追究。


  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如案例2:司机宋某违章驾车,将一行人于某撞死,正当宋某对于某进行抢救时,于某的亲友及当地群众闻讯赶到,持械对宋某进行殴打。宋某被逼无奈,驾车逃离现场,直接到当地公安派出所报案。本案中,宋某的逃跑行为就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如果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


  这里有争议,有人认为仅仅将其限定为逃离;事故现场;,而实践中大多数并不拘泥于;事故现场;,而是与;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一并来考虑的,总之,要看具体情节。






CONTACT
法律服务咨询热线

027-88736060

在线法律咨询

二维码扫一扫帮你解决烦恼

公众号